變革
揚州玉器廠的變革歷程與我國改革開放進程同步。
改革開放后,隨著我國外交政策的發(fā)展,我廠于1979年成立旅游經銷部。旅游經銷部原名接待室,隸屬于保衛(wèi)股領導,剛開始接待一些國外使團,主要是比較正式的政府團體,純屬接待和產品陳列,只供客人參觀。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,該室的任務開始由完全接待型向接待銷售型過渡,即在接待的同時按照客人的要求,銷售一些中、小件玉器產品。1981年,該室劃歸經營股領導,使其更加趨向經營型,當年營業(yè)額達10萬元,1984年營業(yè)額上升為26萬元。1985年,旅游經銷部單獨從經營股劃出,與廠部簽訂承包合同,獨立核算,自負盈虧,從根本上完成了由完全接待型向完全經營型的轉變,當年營業(yè)額為45萬元。1988年4月,揚州玉器廠成立旅游產品銷售公司。1992年12月,企業(yè)增掛“揚州玉器珠寶有限公司”牌名。目前,揚州玉器珠寶有限公司年營業(yè)額達億元。
90年代,經歷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大變革的關鍵時期,在逆境中,全廠職工凝心聚力、大膽變革。一方面成立研究所(車間建制),把各品種優(yōu)秀技術骨干集合起來,實行“一廠兩制政策”,采取“高技術、高質量、高效率、高效益”的方針,留住人才。另一方面實行技術勞務輸出政策,技術勞務每年輸出200人次,形式多樣:有“管理封閉型”,是由香港老板到揚州,開辟車間,確定規(guī)模,實行雙方自愿選擇原則,資方管理;有“合資聯(lián)辦型”,如在新疆、深圳,雙方出資、共同組建企業(yè),技術工人由揚州選派;還有“技術外派型”,如:派技術工人到廣東、福建、云南、江蘇等20多個城市和地區(qū)進行技術勞務合作;也有停薪留職,自找出路的。這一時期,在上海、北京、廣州、遼寧等重點玉器產區(qū),大批玉雕人才離開工廠轉向個體經營的現(xiàn)象層出不窮,大型玉器生產企業(yè)或萎縮維持或關停并轉,但揚州玉器廠通過變革保住了在全國玉雕行業(yè)中的領先地位。
進入21世紀,中國經濟進入全面、快速工業(yè)化階段,取得了巨大成就。人民群眾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升級,使國內珠寶玉器消費市場被瞬間激活。針對市場新形勢,揚州玉器廠迅速更新經營理念,實施以內銷為主的經營戰(zhàn)略,變封閉式銷售為開放式經營,推開圍墻,改建古典長廊,美化環(huán)境設施,敞開傳統(tǒng)工藝,把企業(yè)推向市場第一線,企業(yè)“玉緣”牌玉器工藝品迅速走向全國,“和田玉,揚州工”的美譽開始廣為流傳。
新世紀里,在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下,展會經濟這一新型經濟形態(tài)蓬勃發(fā)展。揚州玉器廠順勢而為,獲益匪淺。2003年,成功舉辦全國玉石雕知名企業(yè)精品聯(lián)展,有北京,上海,河南,遼寧,新疆,福建,浙江,江蘇八大產區(qū),24個知名企業(yè),近500件作品參加展出。2004年,成功舉辦“中國?揚州玉文化研討會”,全國各地的專家,代表近100人參加,征集論文22篇。2005年,成功舉辦“中國?揚州海峽兩岸玉文化發(fā)展論壇”,國內、臺灣、香港等地區(qū)玉文化理論專家,工藝美術大師100多人代表參加論壇。其中,特邀臺灣團隊一行35人專程來揚州。會上交流學術論文10篇,開拓海峽兩岸同根同宗,共同研究玉文化的先河。從2006年開始,在中國工藝美術行業(yè)協(xié)會的支持下,我廠取得“中國玉石雕精品博覽會”的舉辦權,截止到2012年,已成功舉辦七屆。這些展會都無一例外地為企業(yè)取得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。